时间:2025-10-14 11:04:17播放:0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0月12日晚,北京喜剧院的舞台被注入了一股源自云南深山的原始生命力与跨越时空的艺术想象。作为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核心巨献,由普利策音乐奖得主、华人作曲家杜韵倾力创作,北京国际音乐节与美国林肯中心联合委约的音乐剧场作品《刻在森林的海》成功举行世界首演。


8位基诺族少年获得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青年艺术家奖。

 

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特别颁发了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青年艺术家奖。青年音乐家奖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为支持和帮助青年音乐家,展现青年音乐人才艺术风采而特别设立的奖项。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青年音乐家奖的获得者是参演《刻在森林的海》的8位基诺族少年,飘妞(飘云仙)、资艳、周布鲁(周嘉辉)、车杰、苗基(苗欣睿)、腰微、布鲁叶、扫布鲁(周浩)。

 

普利策奖得主的“未来传统”探索:从《天使之骨》到基诺文化


作曲家杜韵的艺术生涯,始终贯穿着对社会议题的深切关怀与对音乐边界的无畏探索。2017年,她凭借歌剧《天使之骨》荣获普利策音乐奖,该作品以先锋的音响织体、创新的电子音乐效果与直击人心的戏剧张力,直面全球性社会问题,在国际乐坛引起巨大反响。2019年,她被北京国际音乐节授予“年度艺术家”称号,彰显其艺术成就与中国艺术现场的紧密连接。


近年来,杜韵将其创作焦点转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根脉探寻。她坚信,真正的“未来性”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源自对“传统”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转化。《刻在森林的海》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此次创作中,她深入云南基诺族聚居地,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传承者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交流与采风,最终选择以基诺族最具代表性的大鼓舞及其传统音乐为作品的灵魂与节奏基石。


该剧以基诺族最具代表性的大鼓舞及其传统音乐为作品的灵魂与节奏基石。

 

文化深意:聚焦“中国最后一个被官方认定的民族”


《刻在森林的海》的叙事核心,对准了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被官方认定的民族”——云南基诺族。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基诺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与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严峻挑战。本作品正是以艺术的形式,回应了这一时代命题。


作品讲述了一个诗意而充满力量的童话: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基诺族女孩,从小浸润在奶奶关于森林与海洋的神奇故事里——传说,森林中拾得的贝壳是神物,当风吹过林间,便能听见大海的声音。女孩日复一日地帮奶奶养牛、采茶,日常生活是浓郁的基诺风情,而她的内心,却装载着一个浩瀚的海洋梦想。她在一个透明的玻璃鱼缸里,用想象力构筑着属于自己的微缩海洋世界。


《刻在森林的海》的舞台呈现,极大地拓展了音乐剧场的边界。


然而,外部世界的变迁不断敲打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山林中的猎物逐渐稀少,传统的竹楼被新建筑所替代,村寨中那面象征着族群精神与历史记忆的神鼓,也已沉寂多年。女孩去看真实海洋的渴望,与日俱增。她不断给奶奶写信,倾诉内心的向往与迷茫。在舞台上,这个“鱼缸”既是她创作与梦想的天地,也成为了她心灵困缚与渴望突破的象征物。

 

《刻在森林的海》的舞台呈现,极大地拓展了音乐剧场的边界。当女孩将写满心事的信纸洒向空中,这些纸张在灯光与音乐的催化下,神奇地幻化为森林中灵动的动物与神秘的海洋鱼群——这些角色由来自云南的基诺族儿童表演团队生动演绎,他们纯净的表演,为整个故事注入了质朴而鲜活的生命力。剧中,女孩与她的伙伴们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篇章。她的想象力总是超越现实的步伐,先行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未来传统”的使命:让非遗在当代舞台重获新生

 

《刻在森林的海》的成功首演,具有超越单一演出事件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何以可能”的深度探索。它证明了,古老的民族音乐与传统仪式,并非只能存放于博物馆的展柜中,它们完全可以经由当代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化,在面向未来的舞台上重获新生,并与全球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作品通过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语言,成功地连接起舞台上下、森林与都市、长者与孩童,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每一位观众。它让我们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动人的部分,不在于其被原封不动地保存,而在于其生命力的延续——在与新时代、新语境的对话中,被重新想象、重新诠释,并迸发出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刻在森林的海》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与美国林肯中心联合委约的成果,其诞生之初便蕴含着国际视野与对话基因。在完成于北京的首演后,该作品计划前往美国林肯中心进行演出,将这抹源自中国云南森林的文化回响,带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刘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